一幅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神州大地铺展。
一场关乎亿万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已经开启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017年6月的三晋大地,绿意更浓。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每人植几棵,每年植几片,年年岁岁,日积月累,祖国大地绿色就会不断多起来,山川面貌就会不断美起来,人民生活质量就会不断高起来。”
在稍早前的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南宁考察河道整治工作时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城市到乡村,从大漠戈壁到江南水乡,习近平总书记每赴各地考察调研,几乎都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和明确要求。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外地考察时就谆谆告诫。
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居世界第一。
“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说,“经济上去了,但环境污染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途中,中华民族如何永续发展?中华文明能否再铸辉煌?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作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习近平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是第一个。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全球将向何处去?这是人类需要回答的问题。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这个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4年后,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一项,不仅秉承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站在大历史、大文明层面,对生态与文明关系进行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确立了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正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理论之基。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干部群众仍清晰记得,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高度评价说:“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在那次考察中,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
8年后,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进一步作出清晰全面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发展迈向新境界。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要牢牢把握这样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就必须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专门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4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又有进一步的扩展。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说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我国草原面积有近4亿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41.7%。虽然只增加了一个“草”字,却把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纳入生命共同体中,体现了深刻的大生态观。
生态文明体现了共创和谐地球的整体观,跨越西方传统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吸引了全球目光。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这标志着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3年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绿色更有活力
生态文明建设搞得好不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很重要。转变长期以来追求“GDP至上”的政绩观,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尤为重要。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树立新发展理念、转变政绩观,就要建立健全对各级官员的考核评价机制。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确定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2017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不作为、不担当、不碰硬”,“没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监管层层失守”,“弄虚作假、包庇纵容”等严厉措辞频现,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引起社会强烈震动,彰显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意志。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在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几年来,一场场环保问责风暴在各地掀起。2015年底,中央环保督察巡视从河北省开始,不到两年已覆盖全国23个省份。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对16个省份的6000余人问责。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开始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分量,思想上的“雾霾”一扫而空。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逐渐成为共识。
没有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空中楼阁。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正是构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一根“大梁”。
――这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全面落实在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中。
2015年4月,我国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
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内国外都没有现成经验,生态基础相对较好的福建、贵州、江西三省,先行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这5年,中央密集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文件,谋篇布局推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仅2016年,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就超过20件。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完善。
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也不断健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
继18亿亩耕地红线之后,我国对生态保护也划出红线,对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实施强制性严格保护,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份初步划定,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
――这5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领域一项项重点工程频频展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污染防治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刚刚就任总书记、面对中外记者时,就向世人坦露拳拳之心。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为了留住更多的蓝天,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压减燃煤、淘汰黄标车、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实招发力,实效已现。与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3%、长三角区域下降31.3%、珠三角区域下降31.9%。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重拳出击,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合力绘就青山绿水、诗意栖居的图景。
――这5年,中国相继参与一系列国际环境治理行动,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坚定行动,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世所瞩目的中国贡献。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强调:“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负责任的,既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为此,中国确定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2015年12月,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6个缔约方通过《巴黎协定》这一历史性文件,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安排。中国不仅是达成协定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坚定的履约国。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其害。许多国家已经奋起迎接挑战,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等国家的领导力至关重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评论说。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传统工业文明、超越中国传统增长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
这是面向未来的美好图景――
在生态文明观引领下,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中阔步前进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等的系统性革命。
浙江省德清县后坞村,有一位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山里转悠的黄头发“老外”。这位叫多莉的英国姑娘是当地聘请的“洋河长”。
后坞村毗邻莫干山景区,这几年发展起大量民宿,多莉几年前就在这里租住。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子里原本清澈的小溪出现不少塑料袋、饮料瓶等生活垃圾。
随着生态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捡垃圾的普通志愿者越来越多。去年当地实行了“河长制”,多莉成了村里的“河长”,和村民、游客一起,尽职尽责地保护着那片青山绿水。
“河长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实践。2017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如今,全国既有市长、省长担任的“河长”“总河长”,也遍布多莉这样的“小河长”。未来,将有更多的“小河长”等志愿者,投入到保护河湖、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中。
面向未来,每滴微小的水珠,都将汇聚成绿色生活的大潮――“超静音、超平稳、超省钱、不限号、不限行,在北京很方便。”购买了新能源汽车的不少北京市民说。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全球占比均超过50%。如今,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新宠”。杭州城市核心区域已建成电动汽车2公里公共充电服务圈。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着眼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立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力指引。
开展光盘行动、推广节能家电、资源回收、减少一次性餐具……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将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
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新业态层出不穷,在未来将极大地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
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践行者。绿色生活,就像沁人心脾的阳光雨露,折射出美好的图景。
面向未来,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产业体系还是空间格局,中国都将向着更绿色、更健康的道路前进――
建筑物高度不超过18米,绿色食品认证率达90%,森林覆盖率达30%、自然湿地保有率达43%,绿色交通联通全岛……上海市崇明区正在计划到2020年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生态岛”。
地处长江入海口、世界最大河口冲积岛的崇明区,虽然生态位置重要,但一度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短板”。如今,这个区正以“生态+”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不仅正在成为各地共识,更汇聚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
在重工业密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繁重的河北省廊坊市,去年在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的同时,更是一举甩掉了全国大气污染倒排“前10”的黑帽子,打的正是一套去产能、调结构、增效益的组合拳。
重污染、高消耗项目坚决拒之门外,低端落后产业加速调整淘汰,2019年钢铁企业全部退出,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确定为首位产业……与京津山水相连、大气相通的廊坊,正着力闯出一条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发展的新路。
廊坊是个缩影。今年上半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54.1%,高于第二产业1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3.4%,比投资高30.7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加速发展。未来,随着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中国经济将呈现出更加绿色、更有活力的新气质。
“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历史的浪潮滚滚向前,生态文明新局面已经开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绿色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广,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能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