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大教务运行模式改革

近年来,天津市委党校着眼教学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推进大教务改革,形成了以“学科支撑+教学统管+技术依托”为基本框架的大教务运行模式,有效提升了党校教学质量。良好的学科建设是实现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天津市委党校尝试推行由教务处对全校学科建设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改革。

强化教研部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教研部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教研部的教学科研咨政、团队建设,都需要围绕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进行。为此,教务处在牵头对全校学科建设作“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要求各教研部对自身学科进行规划。在规划设计中,教务处统一设计学科建设的基本框架和模板,明确要求对教学科研咨政、团队建设进行目标设置。在此基础上,人事部门将学科建设的成效作为教研部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组织层面压实教研部负责人学科建设的主体责任。

突出教务处对学科建设平台的管理作用。教务处在全面实施校级层面学科建设规划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对各教研部学科建设的集中管理。管理的核心内容有二:一是督促其落实学科规划目标,二是对其学科建设年度业绩进行考核。在管理方式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对学科建设数据库动态进行监督,时时跟踪进展情况;二是对年度学科建设业绩进行排名,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对优秀部门进行激励,同时对排名靠后者造成压力。

以教学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依托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统一管理

为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天津市委党校主抓集体备课、效果评估、教师竞优3个核心环节,成效明显。

强化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入口。为把好入口关,天津市委党校主要聚焦备课流程中的3个关键环节,强化集体备课。首先,科学确定备课评委人选。根据专业和学科规律,设计“各教研部负责人+副校长+教务处负责人”评委人选方案,确定评委人选。其次,逐级推进不同群体的备课。针对备课对象,设计“教研部负责人—教授—青年骨干”逐级推进的次序表,并照此表依次推进备课活动。最后,合理设计备课流程。将备课活动分两部分:1.5小时授课+1.5小时现场评议。其中,将评议的内容规范为3个环节,即对课件进行审核,对讲授进行评议,在此基础上现场打分进行量化评价。

创新教学评估方式。教学评估是教学质量出口控制环节。鉴于现有评估方式局限于学员单项打分,天津市委党校探索了新方法。一是采用计算机算法规则,解决教师上不同的课、在不同的班、上课次数不均等问题。二是借鉴高考赋分原理,即不同考生考不同的科目,最后统一评价的模式,设计新评估机制:以教师在不同班次的排名为主要依据进行赋分,占70%比重;以讲稿的同行评议为补充依据,占30%比重,两者相加即为该教师综合教学评价结果。这种评估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依据大数据,结合授课对象和同行专家2个评估主体,综合考虑不同场景(不同班次授课、授课次数不同等),在学员手机端打分后,后台自动形成数据库。

激励教师竞优。主要聚焦教师队伍的优中选优。一是实施“首届名师工程”,通过“教授岗位+名师岗位(每届三年)”聘用机制,激励教师做好教学科研,通过示范效应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二是规范和推动教师下基层锻炼。要求年轻骨干教师和青年博士教师在职称晋升之前,必须在基层锻炼半年时间,目的是让他们真正体验基层工作生活、了解基层情况。三是探索“马院博士孵化器”机制,让新进的应届博士,进入马克思主义学院3年,专心搞科研,不过早上讲台,不过早进教研部。同时,作为辅助机制,提倡、激励优秀博士提前“出马院”,即要求他们在3年内尽早完成既定科研目标,随时出院。 

以适应大规模干部培训为重点,探索新管理模式

目前,天津市委党校主体班次每周常规运行5—7个班次,对外培训学院、支部书记学院、群团干部培训学院、委办局干部培训学院4个学院每周运行约20个班次,全校每周运行近30个班次。党校教学运行任务繁重,教学资源配置非常紧张。在此背景下,天津市委党校围绕“大教务”思路,分两步走探索新管理模式。

第一步,聚焦教学资源冲突问题,以线上通过计算机对教师、教室、宿舍、食堂4种关键资源分配为主,辅助线下总调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机制,形成“线上+线下”的运行模式。这是大教务的1.0版本。第二步,在1.0版本基础上,以教学数据库、科研数据库、班次数据库为基础,通过“智慧大教务”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逐步实现对教学运行的智能化调控。当前,1.0版本已经运行近一年,状况良好。2.0版本正处在开发过程中。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