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思考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7-06-07   浏览次数:5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为此,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要凸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使他们充分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自己成长的意义。各学科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学内容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发挥各门课程的教学作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荣辱观教育,使之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研究,将研究成果努力体现在课程建设之中。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要通过营造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以社会实践为桥梁。荣辱观的形成是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过程。要完成道德的内化,就不能没有实践。所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加强实践环节,解决知行统一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荣辱,锻炼意志,升华认识。以先进人物为示范。抓典型、树榜样是加强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榜样的力量来源于形象可感性。大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而强烈,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体验,形成评价的标准,找到激励的力量。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使大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从学生们熟知的人入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感动学生。要从师德建设入手,以良师的身体力行引导学生,使良师的高尚情操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实际行动。 

  以素质教育为抓手。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念。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大力加强人文教育,确立人文社会科学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加强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以及美育教育,让大学生在人文熏陶中净化心灵,锤炼人格,提高觉悟,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 

  以网络媒介为平台。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最能满足大学生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娱乐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媒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强烈而深刻的影响。加强荣辱观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占领网上阵地。要建设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荣辱观教育活动。建立网络监控机制,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建立网上互动平台,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使他们在交流中明辨是非,分清荣辱。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与时俱进地提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应该将继承传统美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的丰富资源,汲取民族精华,振奋民族精神,并且在学校育人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发扬光大。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广泛吸纳全人类的道德文明成果,在扬弃的基础上,创造和繁荣先进思想文化,推进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改变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内容、形式时代性不强的状况,增强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超越与现实的关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明确了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又蕴涵了应该追求的道德理想,兼顾了超越性与现实性、先进性和大众性。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我们既要面向未来,倡导崇高的道德风尚,在学生党员中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按照先进性要求,改善自身的不足,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又不能超越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而应该把守住底线与追求崇高结合起来,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层递进地进行教育。 

  认知与情感的关系。荣辱感是道德养成的重要心理机制。德性的养成必须经过个体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促使个体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才能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动机,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我们要改变单纯说教的做法,将“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获得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激发个体的“荣辱”情感,从而化认知为德性,化德性为行动。 

  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人的道德是一种“他律”与“自律”的辩证统一,道德修养过程总是从他律阶段提高到自律阶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把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内心自觉和外在规范有机结合。一方面,要严格管理,强化监督,通过必要的纪律约束和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统一起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增强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